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第一次的採收木瓜+梅雨後田間診斷

在經過一段漫長的梅雨季,今天終於停止下雨了,打算重新到木瓜田裡進行田間調查,看看經過了一場雨的洗禮,田間的病蟲害的多樣性生態的改變和成長到底有什麼改變,但是應該是網室種植的原因,沒有外來媒介,也很久沒有人進入的關係,病蟲害並沒有特別多改變,但是在病害上,疫病( Phytophthora palmivora),卻發生得非常嚴重,疫病菌好高溫多濕,這一次的漫長梅雨剛好讓Phytopthera將殘存在土中的菌絲,藉由雨滴的噴濺,寄生上了木瓜,這次發生嚴重,不論離土面高低,都可以發現木瓜上有疫病的蹤跡,甚至是幾乎碰頂的果實也發現了疫病,初期在果實上出現水浸狀不規則病斑,不久後長出白色菌絲並有白色乳狀物泌出,菌絲緊貼果皮生長,不易剝下。最後果實被白色菌絲覆蓋,落地而腐爛。所以建議如果果民很在意果實收成量的話,可以試試看套袋,以防止跟外界接觸。
至於蟲害,則是最多蝸牛,蝸牛好陰暗高濕,在下了好幾天的雨後,也是時候出來走一走,但是蝸牛對木瓜樹的危害並不是很大,頂多是啃食木瓜莖葉,並不常成為植物性病害的媒介昆蟲,但是其走過的痕跡,也就是他的黏液,有可能成為病害的侵入點,要防制也不難,一般的農藥行都有賣,eg.蝸立死,如果不想灑農藥,也可以利用蝸牛體內多水的特性,灑鹽去使蝸牛脫水,以下是已經脫水的非洲大蝸牛和他的卵。
在完成病蟲害的探查後,遇到了正在採收木瓜的里長夫人,受到他長久的照顧,我們小組兩人就希望能幫忙,比較矮的木瓜當然就用手摘囉,但是因為網室內,很多木瓜都沒有進行矮化,所以很多果實都長在很高的地方,所以我們就用了這樣的工具
\不要小看這支鐵杵,過程中要將鐵杵伸至木瓜處,用推的或用轉的,將成熟的木瓜落入鐵杵上方的小籃子中,在輕輕的拿下來,放入籃子裡,這過程中不能有一點疏忽,不然摔到或敲到的木瓜行情就不好了,但是卻要拿著一支鐵棒加上肥美的木瓜的重量,絕對不可以低估~!
至於什麼較成熟呢,在台灣高溫多雨,果實都很容易熟,所以里長夫人說只要木瓜尾端上有出現紅色星型轉色的痕跡就可以摘下來放了~!
第一次的經驗呢
來看看我們辛苦但是又帥氣的留影吧!!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這天下午,我們與瓜農約好,要幫忙除掉得到木瓜輪點病的植株。遠遠的就看到里長夫人騎著老爺車載著特殊的工具騎車過來,寒暄幾句後就開始準備開始這次的工作了。
      阿婆首先帶我們到了最嚴重的一區網室,大致看了一下後發現幾乎整窟都染病了,不過阿婆也表示,有些感病較不嚴重的還是可以收成,所以決定先剷除幾棵較嚴重的。只見阿婆先在樹莖上切了兩刀後,木瓜樹就順勢倒下了。再把莖砍半後,只要順勢將根的部位左右搖晃,根就可以輕易連根拔起了!由於阿婆的木瓜都是沒有矮化過的,所以每棵都很高,而且莖都是很筆直的,如此的莖其實是比較易倒的,所以剷除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相對的,我們也在田間發現許多在風雨過後而被吹倒的植株。阿婆也表示,由於植株未矮化,所以生長期減少了1-2年的壽命,這也算是種植上最大的缺點。
    里長夫人還勉勵我們要好好讀書,里長夫人以前由於沒有念完初中,所以一直對於學校有所遺憾,於是她在結婚後,聽說可以唸補校,每天都走十幾公里的路到學校上課,她知道讀書的幸福,雖然很艱辛,但卻很享受知識的薰陶。聽了她的故事,讓我們都有所省思,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在當初是多麼的不容易,她說"讀書不一定是要賺大錢,但是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們這趟學的不是經驗,而是態度,里長夫人在鹿寮里的聲譽就是最好的證明,就像當初帶我們去見他的村民一樣, 都是因為覺得里長夫人值得信任才會推薦給我們的,而我們也才能非常幸運的遇到了很好的農民合作。
    最後,里長夫人也每個人送給我們兩顆木瓜,她也讓我們體驗了摘木瓜的樂趣,里長夫人拿了一根特製的長竿,捧著木瓜搖晃個幾下木瓜就下來了!我們都是第一次體驗到摘這麼高的木瓜,每個人都很興奮,終於,在忙完了之後,我們也載著滿滿的一袋木瓜歡欣的回家了~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木瓜病害害續調查

今日又到了田間去拜訪
患病植株
基於上次詢問老師後,採集的樣品中有捲縮的幼葉
因此懷疑是木瓜輪點毒素病(papaya ringspot)
這次到田間也蒐集了其他病徵作為證據
台灣在1975年首次發現以來,1977年便遍及全台
每年造成4.5億元的損失,是目前最嚴重的病害之一

病徵:新葉皺縮畸形



 病徵:病莖上有長條形油浸狀斑點

病徵:葉片上有斑駁嵌紋
(2)缺硼症
病果不如一般木瓜大小
上次採收到的畸形木瓜,今次懷疑是缺硼症(boron deficiency of papaya),也是俗稱的腫瘤病
缺硼症顧名思義就是缺乏硼元素,其病徵主要在果實
初期表面會流出白色乳汁
後期果實表面變粗糙,並有凹凸隆起的瘤
幼嫩種子呈黃褐色,種子發育不全
一般發生後 果實變已經無救了

病果有瘤狀突起

病果果肉呈乳白色 種子發育不全
(3)疫病
上次瓜農提到常在大雨過後發生"水傷"的情形
也就是在瓜的表面出現水浸狀不規則斑塊
病果出現水浸狀斑紋
初步比對病癥是疫病的結果,嚴重時會大半都是真菌菌絲
而我們菜採集時也有看到很嚴重整個爛掉的
嚴重時蔓延整顆木瓜
由於病菌可長期存在病果與土壤中
常於風雨來臨時經由水花的飛濺感染果實
因此發現時應盡快摘除,避免果實間的接觸及可能的蝸牛爬行而感染
防治上可於下雨前以亞磷酸混合氫氧化鉀,稀釋1000倍溶液噴灑,增加抗病能力

剖開後可見種子也都長滿菌絲
參考資料http://web.tari.gov.tw/techcd/%E6%9E%9C%E6%A8%B9/%E5%B8%B8%E7%B6%A0%E6%9E%9C%E6%A8%B9/%E6%9C%A8%E7%93%9C/%E6%9C%A8%E7%93%9C%E7%B0%A1%E4%BB%8B.htm
http://kdais.coa.gov.tw/view.php?catid=5144&print=1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第二位合作果農+初步病害分析

第二位合作的瓜農
就是我們鹿寮里和藹可親的里長的老婆















經過路口老奶奶的介紹
有幸認識里長夫人
里長夫人從小家裡就從事農業
所以對木瓜的栽種也略知一二
對於我們突然的來訪
卻很親切地分享給我們聽他種植木瓜的故事
他說木瓜好種
單價也算是高的
只是只要遇到下又大又漫長的雨
木瓜就沒辦法好好的生長
木瓜好有充足的水
但太多少就會產生很多病害甚至爛掉
所以以沙壤土栽種最為適當

我們在里長家聊了一會兒
就跟里長夫人來到他的網室
網室分別有六個之多
屬於較大面積的木瓜栽植

里長夫人說

用網室種木瓜病蟲害已經少很多了
但是還是有很麻煩且無法解決的問題
所以以下就是我們對里長提出的問題做的初步判斷

1.木瓜"起笑"(台語):
   里長說木瓜起笑會引響木瓜的新葉生長(老葉會褶皺、斑駁嵌紋,甚至捲縮,新葉則會乾扁      捲曲和褪綠、果實也會畸形和味道的改變,導致收成欠佳,而且會有區域性

圖一















這是木瓜新葉和老葉的部分,就是上面說的老葉會褶皺、斑駁嵌紋,甚至捲縮,新葉則會乾扁捲曲和褪綠
看到嵌紋,其實不外乎就是病毒引起的了,因為木瓜上也是病毒病害最多,而病徵則是典型的potyvirus屬的輪點毒素病(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
輪點毒素病的媒介昆蟲以蚜蟲為主,所以我們就開始在花和莖上尋找,但是卻沒有任何收穫,所以初步判斷是種苗帶病,然後以機械傳播(採收果實時,先碰到病株,再去碰健康的植株,使健康的植株帶病,如果是這樣,最佳的防治就是剷除病株,但如果農民捨不得,也可以保留,但是要注意,採收前後,工具和手都要消毒過,病株則留在最後採收。

接下來是果實

圖二



















果實的部分則是畸形,果實呈不規則狀,具突起的硬塊,因為長在具輪點毒素病的植株上,所以里長夫人覺得是一樣的病
但是經過仔細地觀察後發現其實果實上的嵌紋並不明顯,應該不至於引響木瓜那麼大,詢問過老師後做出的初步預測是果實在還未成熟時,經蠅類的叮螫,導致果實上有傷口,等成熟時就會因養分問題,長得不是很完美

所以現在初步分析是覺得農民說的"起笑"
其實不是一樣的東西
一個確定是病毒影起
另一個可能是果實蠅的傑作


2.水病(台語)




















里長夫人說這病每次都發生在下大雨後
果實初期都會附上一層白色黏液(白色乳狀物)
後期黏液則會乾在果實上
導致果實無法採收
都只能丟在網室外

後來經觀察
會有這樣現象的木瓜都長在土的附近(矮側枝長的果實)
後來查過書比對
這病徵為腐黴菌科(Pythiaceae)的疫病(Phytophthora)的病癥
所以推測
因為果實離地面太近
所以某些原因導致果實摩擦出傷口
又遇到下雨(濕度高)
所以好高溫多水的疫病就寄生上去了
化學防治有
50%達滅芬可濕性粉劑3000倍
23%亞托敏水懸劑1000倍
9.4%賽座滅水懸劑2000倍

還有 剷除病株和田間衛生(排水要良好)



這是我們的初步診斷喔 :)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木瓜葉片上常見病害實錄 Part 1

葉片上的白粉病
病害名:白粉病
真菌學名    :Acrosporium caricaeNoack (= Oidium caricae                        Noack) Ovulariopsis caricaeSawada 
英文名:Powdery mildew
引起微生物:真菌
鑑定   :危害嫩葉及葉柄,被害部初呈多數粒狀突起,不久著生白粉,本病感染具季節性,冬末和春初發生。本病菌為表生,危害葉片、葉柄、嫩莖及幼果,初期生白色粉狀物散生斑點,後則佈滿整面,使葉片呈現淡綠色至黃色之斑點,在幼果上呈現白粉狀之輪斑,本病菌喜乾燥,在濕度較低情況下發生。
化學防治法:10.5%平克座乳劑 2000倍,適合發病初期開始施                         用,每隔14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但是可能造                         成新葉輕微皺縮。





 
                                                      病害名:瓜類輪點毒素病
 
葉片上的輪點毒素病
   病英文名:Papava ringspot
   學名   :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
   鑑定   :病係由有翅蚜蟲媒介之木瓜輪點病毒引起傳播,被害木                瓜呈系統性感染,新葉黃化變小,開展後呈現明顯斑                    駁、嵌紋,葉柄及莖頂幼嫩部形成長條狀不規則油浸狀                斑點,植株矮化,生長受阻,不易開花著果。果實畸型                發育不良,並出現同心輪紋。發病之後,迅速蔓延全                    園,幾致無生產可言。本病毒無藥劑可防治,必須及早                拔除園內病株,或栽植耐病品種,或幼苗接種輕瘤病毒                行交互保護以減少損失。
   防治法:1. 利用網室栽培。
                2. 栽培抗病或耐病品種。
                3. 園內懸掛黃色黏板或放置黃色水盤誘殺煤介昆蟲。
                4. 罹病株儘快拔除燒毀。
 










*圖片皆為自己野外拍照
  資料來源:http://demo.ksdg.com.tw/disease/frame11.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tw/
                   http://demo.ksdg.com.tw/disease/I-1105.html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任務一:前往木瓜村

              禮拜六的下午,天色漸漸由蔚藍轉為陰涼,我們約在立人路口,準備開始我們的旅程。經過我所蒐集的資料顯示,嘉義有一個「木瓜村」,全村幾乎所以居民都以栽種木瓜維生,俗話說出發總要有個方向我們決定前往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的「龍門村」。

一進龍門村便可看到木瓜的彩繪


前輩告訴我們  要將分枝折斷 留單
一枝 水分才不易散失 木瓜較鮮甜 
張志峰先生向組員說明網室概況
               一進到村內,就看到路旁有著一間間的網室,裡面種植的正是我們所在尋找的木瓜。向路邊正在聊天的農民詢問了一下這網室是誰搭建的,並表明我們要做為研究用途後,想不到他沒有帶我們去見網室的主人,反而帶我們到村長家,並告訴我們,在一旁蹲著丈量著鐵絲線的人正是龍門村最會
種植木瓜的達人「張志峰」先生,張志峰先
生曾經是產銷班的一員,在退伍之後便致力於研究木瓜的種植,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倒V字形栽培法」,木瓜經過這種矮化方式後,平均壽命可以延長到67年,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可以減緩木瓜生長速度,也使木瓜果實不易吸收過多水分,果肉的甜度和嚼勁都跟著提升。此外,張志峰先生更是將木瓜產業推廣為村內主要作物的最大推手,農民因此得以維持生計,因此農民無不對他充滿感激。
        在我們向張志峰先生說明來歷後,他便帶我們到他的網室,他告訴我們,全村種植的品種大多為台農二號,目前他的木瓜田為第二代,即是木瓜初代砍半再生而成,第二代會比第一代要甜;而網室內則設有自動澆灌系統,在澆水同時,連同肥料一起澆灌。另外在畦上有鋪設塑膠布,可以防止雜草生長。大致了解溫室的設備後,我們也算達成了初步任務,並與他約定在下次要進行矮化作業時再來拜訪。
       我把這次的行程看成是一場冒險,我們走錯路,得到了許多農民的幫助,最後找到全龍門村最會種木瓜的達人,真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而我相信在未來還有更多的冒險等待著我們!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Honestly, we don't even think we'll be chosen.
But now we are the one!
There's no reason to shelter
Come on , guys
Now I introduce myself with" time 6"